目 录
一、人才发展环境是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基石
(一)大湾区发展靠人才
(二)人才工作急需新视角
(三)人才发展环境渐受重视
二、优化人才十大发展环境,集聚全球万千英才
(一)人才产业环境——产才融合,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二)人才载体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三)人才服务环境——以人为本,才能栓心留人
(四)人才安居环境——住有所居,让人才身有所栖
(五)人才子女教育环境——学有所教,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六)人才医疗环境——病有所医,让人才心有所安
(七)人才生活配套环境——宜居乐居,增添人才幸福感
(八)人才法治环境——人才工作法治化,使人才保障稳定化
(九)人才文化环境——打响城市品牌,五湖四海纳人才
(十)人才网络环境——挖掘人才网络,实现以才引才
三、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人才发展环境排行榜
(一)人才发展环境总排行榜
(二)人才产业环境排行榜
(三)人才载体环境排行榜
(四)人才服务环境排行榜
(五)人才安居环境排行榜
(六)人才子女教育环境排行榜
(七)人才医疗环境排行榜
(八)人才生活配套环境排行榜
(九)人才法治环境排行榜
(十)人才文化环境排行榜
(十一)人才网络环境排行榜
作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大湾区九市二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纵观全球,“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为代表的国际三大湾区以开放的经济结构、庞大的经济体量、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宜人的环境成为引领全球技术变革、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世界上60%的大城市座落在湾区,75%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后起之秀,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6万亿美元,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根据《财富》杂志的评选,2018年,东京湾区有38家世界500强企业,纽约湾区有23家。粤港澳大湾区有20家,旧金山湾区仅有11家。加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远高于其他湾区的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湾区指日可待。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大湾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自2008年以来就备受政府重视。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一环。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五大战略定位、三大空间布局及七大建设举措。下一步,大湾区建设将迈上新台阶。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高速发展时期,优化人才要素配置、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如何更好地“招才引智”,推动地区发展是大湾区始终要思考的课题。
2016年以来,国内人才大战如火如荼,各地人才政策层出不穷,“送房送钱送户口”目不暇接。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三板斧”做法的不可持续性愈发凸显。
从地方层面看,人才大战逐步发展为地方财力比拼,加大地方财政负担。盲目引才所导致的人口骤增在加剧地方公共资源供给压力的同时,也使得政策结果偏离预定目标。西安落户政策在吸引数十万人才落户的同时,导致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西安新建商品房住宅销售价格增长了24.4%;天津落户降标同样导致“户口空挂”问题严重;此外,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人才拿了钱就跑”的情况。
从国家层面看,人才大战加剧了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大城市经济实力强劲,客观上存在“虹吸效应”,能够吸引周边中小城市大量资源要素快速集聚,然而,一味的财力比拼会凸显小城市财力劣势,最终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2018年5月16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中回应“抢人大战”,指出:“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人才新政,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是对过去‘重物轻人’的传统城市发展观念的调整。但人才的引进要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既要‘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
作为地方政府人才工作的有力抓手,人才政策的作用不容置疑。但随着国内人才大战进入新阶段,要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需要“跳出人才看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将助力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人才发展环境概念的提出为时已久,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是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关键。早在201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便提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之后总书记又多次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发展环境与城市人才竞争力息息相关。
从世界范围看,三大湾区始终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1996年,纽约湾区进行第三次规划,着力提高纽约湾区宜居性。完善基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规划重心;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规划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需要,集中解决了居民在住房、通勤、气候及可持续生活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宜居湾区的建设目标。旧金山湾区城郊化进程成熟,带动了湾区交通网络的完善。湾区内有完备的跨郡交通系统,不仅包括公路,还有海底隧道、湾区捷运以及通勤火车,同时,湾区内建立了区域治理机制,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大都市交通委员会、湾区空气质量管理区、湾区保护和开发委员会都致力于推动湾区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同管理和发展。东京湾区在污染治理方面成果突出。为应对工业污染,东京湾区调整了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对重污染企业“去产能”的同时,扶持更加环境友好的新兴产业。为应对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湾区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入手,建成四通八达的现代轨道交通网络,承担了东京湾区80%-90%的城市交通客运压力。
从全国范围看,多地已相继提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目标。北京中关村提出,要打造“类海外”的人才发展环境;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指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人才发展环境深入人心。
人才发展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与人才政策相比,人才发展环境涵盖的范围更广、发挥效用时间更长、优化难度更大,但对人才影响深远。人才发展环境包括产业环境、人才载体环境、人才服务环境、人才安居环境、子女教育环境、生活配套设施环境、医疗环境等十个方面。打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图1-1 人才发展环境要素示意图
资料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原创
产业环境是指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包括产业布局及产业规划等。产业环境是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新兴态势已成为多地共识。
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产业发展能“筑巢引凤”,汇聚人才。发展既有产业提供良好工作机遇,吸引优秀产业人才集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流入起导向作用。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动员产业主管部门同步编制产业发展与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打造产才融合发展高地。在此战略下,苏州纳米产业园集聚了16名院士、73名“千人计划”专家,形成覆盖各个细分行业的十多支创新团队,成为全球微纳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引才效果显著。
另一方面,人才发展能实现“引凤筑巢”,振兴产业。无锡市于2006年4月出台《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简称“530”计划),提出围绕环保、新能源、生物三大先导产业,5年内引进不少于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在“530”计划推动下,截止2018年,共有276家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领域企业落户无锡,大部分企业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数十家企业完成产业化,极大地推动了无锡市产业转型。
产才融合观念在大湾区内渐成共识。在调研过程中,博尔森咨询发现多地市已深刻意识到产业环境与人才发展的密切联系,着力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调研中,佛山市立足现有产业,与周边地区实行错位引才。深圳市坪山区同样致力于人才政策的精准性,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规划蓝图下力求精准引才。广州市人才工作亮点在于突出重点发展产业倾向,将人才政策向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倾斜。
人才载体是人才工作与发展的承载体,人才载体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地区人才载体的规模与数量决定了该地人才整体承载能力,人才载体的质量则与地区人才吸引力息息相关。以松山湖为例,2018年,华为公司迁址东莞松山湖,12600名员工随着公司迁址成为“东莞人才”。不仅如此,华为入驻吸引了上下游供应链厂商集聚松山湖,众多高科技企业在松山湖产业布局。松山湖园区进一步引进了中集集团、宇龙通讯、生益科技、易事特、普联、东阳光药业总部、大连机床、光启、普门科技、合泰半导体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以及350家具有高发展性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随着人才载体规模的扩大,松山湖人才队伍也迅速壮大。截止2018年底,松山湖拥有东莞市87.7%的领军人才、65.1%的特色人才,东莞市的省领军人才全部集聚在松山湖,各类人才总量突破8.6万名。
不同人才载体的人才类型各有侧重,人才载体是打造多样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从载体类别看,人才载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企业、产业园区是产业人才的聚集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汇聚大量科研人才,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则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不同类型人才载体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引、用、育、留”任务,建设多样化人才载体,才能为多样化人才队伍发展奠定基础。
大湾区多地正着力加强本地人才载体建设。深圳市直面本地高等院校数量不足的局限,在高校建设上持续发力。目前,深圳已有高校14所,根据深圳市规划,到2025年,深圳高校数量将达20所,其中3-5所高校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50。江门市投资280亿,大力建设江门人才岛,同时全力支持五邑大学创建广东省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高水平高职院校,不断优化本地载体环境。
人才服务环境指人才服务提供情况,包括由市场主导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状况,以及由政府主导的人才服务状况。高质量的人才服务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利器。
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能形成聚才强磁场。一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能促成人才和企业的有效对接,优化人力资源。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为2820万家用人单位、17674人提供了人力资源服务。另一方面,以人为本,通过对人才需求进行精准把握,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能够增强人才获得感,提升人才的归属感。深圳“入户秒批”是创新人才服务的代表。2018年开展以来,“秒批”系统共接收了90881名毕业生,占全市2018年毕业生接收总量的83.7%。数据表明,2018年,深圳全市共接收应届毕业生10836人,同比增长8.4%,“秒批”系统功不可没。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打好“政府人才服务牌”,大湾区已走在路上。广州市天河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聚集了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前程无忧、58信息、智联招聘、猎聘、合益、翰威特、美世、韬睿惠悦等国内外知名综合服务机构,机构密集度和服务专业度方面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2018年10月17日,广州获批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天河人才服务业商圈成为国内首个以商圈形式获得认可的国家级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广州市越秀区致力于做好人才属地化服务,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珠海市深入贯彻党政人才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畅通意见表达渠道,让人才需求得到充分反映,同时建立人才专员24小时服务机制,让人才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住有所居是人才的基础需求,安居问题是让人才安居乐业的关键因素。一线城市在以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多的发展机会、更优的公共资源、更大的上升空间吸引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高房价带来的人才挤出效应。以深圳为例,腾讯公司内部论坛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三的受调查人才因高房价而动了逃离深圳的念头。
图2-1 大湾区内地九市2019年3月平均购房价格(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房价行情网,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在优化人才安居环境的指引下,大湾区人才安居政策百花齐放,但人才安居工作仍面临重重困难。深圳直面高企的市场住房价格,提出通过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打造城市安居工程,为人才安居提供保障。深圳在新增用地建设、城市更新配建、企业利用自由土地建设等筹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轨道上盖,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配建保障房以及租购长租公寓等方式开拓筹建渠道,筹措人才公寓房源。珠海提出共有产权房制度,规定本地一、二、三类人才可与政府按各占50%产权的形式购房,连续工作10年后可无偿获赠政府所持有的50%产权。但调研中发现,政策落实过程中,人才公寓供需矛盾突出、人才住房申请程序繁琐、市场化人才公寓发展面临制度风险等问题依旧存在,人才安居工作有待加强。
子女教育问题向来备受人才重视,因而,子女教育环境成为人才发展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2018年9月光明日报刊发的数据调查表明,中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调研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在校外教育支出比例达到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有76.0%的家庭为子女支付课外培训或辅的费用,最大金额达8万元。子女教育愈发受到人才重视。
大湾区整体教育环境存在局限。从整体上看,大湾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广州、香港两地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数量都占据明显优势。与广州和香港相比,大湾区其他地区教育环境有待完善。
表2-1 大湾区城市教育资源统计表
数据来源:2018年广东省统计年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1]根据深圳教育局最新数据更新
从城市内部看,大部分大湾区城市面临优质学位不足的困境。据统计,2017年深圳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达到4.63万个,2018年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则达6.1万个,公办初一学位缺口0.32万个。尽管2018年深圳市通过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5所,新增学位53820个,但仍无法满足深圳市日益增长的学位需求,目前,深圳多区均发布2019年秋季入学学位预警信息,数据显示,仅龙岗区、宝安区、光明区、龙华区和福田区的学位缺口数量就已达到7.8万。
图2-2 2019年深圳各区学位预警情况
数据来源:深圳市各区教育局,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病有所医同样是人才基础性需求,随着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完善的城市医疗环境将是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消费趋势报告》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受访者的健康重视程度自评分均值达9.6分,在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各项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速最高,达16.1%。
图2-3 2019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消费趋势报告
数据来源:深圳市各区教育局,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大湾区整体医疗环境有待完善,各地仍需进一步发力。从总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虽有一百多家优质医院,但存在分布严重失衡的问题。对比大湾区各市三级医院数量,广州遥遥领先,数量接近其他九市总和。大湾区其他城市优质医疗环境有待完善。
图2-4 大湾区九市三级医院数(单位:家)
数据来源: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2017年统计年鉴
从医疗体制上看,港澳人才与珠三角九市间医疗制度差异正在阻碍人才流动。港澳医疗制度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医疗福利覆盖广,优惠力度大。相比之下,珠三角九市人才医疗服务尚有提升空间。两地医疗服务差异正在成为人才流动的阻碍。
生活配套环境包括城市的商业环境、生态环境、交通环境、休闲娱乐环境等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活配套环境愈发重要。《第一财经周刊》调查显示,“空气、环境以及水等质量”已成为受访者考量城市吸引力最重要因素。2016年,纽约中文网刊发文章《雾霾是否会导致北京人才流失?》掀起热议,在隔年36氪对北京近300位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有约一半负责人提及考虑到严重的空气污染,将会全部或部分业务转移到其他城市。
大湾区城市已逐步重视并着力改善地区生活配套环境。调研发现生活配套环境已经成为大湾区各地重视的焦点。佛山制造业发达,但产业园区附近缺乏配套商务娱乐场所,人才休闲娱乐选择单一。为此,佛山在提升城市宜居环境上持续发力。深圳市罗湖区坚持“生态立区”理念,在城市更新中始终致力于守护“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城市宜居程度不断提高。
法治环境按照与人才的相关度,分为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间接人才法治环境指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与人才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直接人才法治环境一方面包括劳动者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个人权益保护的立法,另一方面包括政府人才工作法治化。
优化地区法治环境意义重大,大湾区部分城市已走在前列。一方面,强化法制建设,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人才合法权益是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合法权益的保障则有利于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广州围绕“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出新出彩”的重心,不断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进程,率先成立知识产权法院、自贸区法院和自贸区检察院,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提供司法保障。同时,广州大力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3项试点工作,以强化社会监督,防范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截至2019年4月1日,广州39个市直部门全部完成行政执法数据公开,在国内完成了“首晒”行政执法数据的创举。
另一方面,人才工作法治化是人才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相比于国家法律与地方法规,政策往往存在有效期,延续性较差。人才工作法治化以立法保障人才制度稳定性,通过给予人才稳定的预期,更好地吸引人才。2017年8月21日,深圳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首次将人才工作提升至地方法规高度,对于提高人才工作稳定性和规范性意义重大。2018年11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人才工作法治化迈上新台阶,大湾区人才工作法治化总基调初步奠定。
文化环境营造不可忽视。城市文化环境指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的对外名片,决定了人才对城市第一印象,对引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才在工作生活中产生归属感,真正留住人才。
城市IP的打造能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吸引力。从国际上看,日本熊本县是城市IP打造最为成功的案例。熊本县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大县,为吸引人流,发展经济,借新干线开通的契机,熊本县塑造了一个“憨态可掬,抹着腮红,经常用手捂嘴,笨笨的抬脚”的黑熊——熊本熊形象,熊本熊提升了熊本县的知名度,使熊本县成为国际旅游胜地。从国内来看,成都、杭州等城市也开始大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挖掘出如“火锅”、“熊猫”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特质。
相比之下,大湾区城市IP打造尚不清晰,文化环境有待优化。如广州、深圳等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城市宣传上具有先天优势,但由于城市形象模糊,知名度与美誉度没有被充分转化为人才吸引力。综合大湾区九市城市名片,可以发现大湾区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形象单薄,地区文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化。
表2-1 港珠澳大湾区各城市城市形象、名片
资料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人才网络是人才与其社交关系的统一整体。人才并非孤立的个体,通过校友、同乡、师生等社会关系,人才能够连接另外一大批优质人才,形成人才网络。
充分利用人才网络环境,盘活潜在人才资源,实现以才引才。珠海在以才引才方面探索成效卓著,利用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珠海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这些人才基础上,珠海进一步引入包括这些人才的导师、同事、学生在内的一大批人才资源,极大丰富了珠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了珠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珠海市其他产业发展同样借力以才引才。英诺赛科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2015年,该公司创始人在珠海政府的鼓励下到珠海创业。三年间,公司迅速发展成为拥有200名员工,在国内半导体行业具有高影响力的公司。调研发现,该公司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初创团队协助引进大批世界范围内半导体专家形成的人才支撑。
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大湾区城市对人才网络利用尚不充分。一是“校友资源”尚未充分开发。从2017年开始,武汉、成都、西安等地相继推出“资智回汉”、“蓉归故里”、“梦回长安”等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当地高校的校友资源,吸引全球校友携带技术、项目、资金和团队回校参与城市建设,同时加深在校大学生母校情结,留下毕业学子。此外,“同乡资源”尚未利用。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其中,江门五邑是中国第一侨乡,侨民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深入发掘并利用人才网络,将为地区引才工作开辟新天地。
综合搜集到的数据信息与调研所得,博尔森咨询从十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人才发展环境进行了排名,结果如下:
图3-1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环境排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从人才发展环境排行榜上看,广深两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环境排行榜第一梯队,深圳人才发展环境居大湾区九市之首,广州次之;东莞、佛山、珠海三市人才发展环境差距不大,分居第三、四、五位。
广深两市人才发展环境评分较高,源于两地在产业环境、载体环境、以及人才政策上的突出表现。产业环境方面,广深两市2018年GDP总量均突破了2万亿大关,深圳以2.46万亿元位列中国城市GDP榜单第三位,广州以2.3万亿紧随其后,产业优势明显。载体环境方面,深圳拥有超过300万家市场主体、7943家规模以上企业,广州市场主体超200万,研发机构与高校数量众多;在世界五百强、独角兽和国家级孵化器等方面,广深两市数量都遥遥领先。除此之外,广深两市人才政策综合力度强劲,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产业环境中,深圳稳居第一,广州第二。在已经公布的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GDP排行榜中,深圳以24691亿元位列第三,广州以23000亿元居于第四,强劲的经济实力支撑了两地优良的人才产业环境。
图3-2 人才产业环境排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广深人才载体环境良好,人才发展机遇较大。深圳人才载体环境处于领先地位,得益深圳丰富的企业载体数量。截止2018年底,深圳共拥有308万家市场主体,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43家,世界500强企业6家,独角兽企业15家,均居大湾区九市之首。以腾讯、华为、平安等为代表的人才载体给深圳人才提供充足发展机会。
图3-3 人才载体环境排行榜前五名
资料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深圳人才服务环境位居大湾区九市榜首,广州名列第二。政府服务意识强,人才服务优质高效,服务覆盖面广是深圳人才服务环境的突出优势。广州人才服务环境得分较得益于人力服务资源产业的高速发展。
图3-4 人才服务环境排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在人才安居环境上,肇庆、江门、惠州凭借较低的购房与租房价格拔得头筹,中山、佛山分居第四、五位。
图3-5 人才安居环境排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广州在大湾区九市人才子女教育环境中遥遥领先。广州集中了大湾区最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共拥有1175所幼儿园、961所小学、518所中学、12所百强国际学校,教育环境得天独厚。
图3-6 人才子女教育环境排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人才医疗环境排行中,广州排名第一,珠海、惠州分列第二、三位。广州医疗资源雄厚,拥有243家三级医院数,每十万人三级医院数、每千人人均床位数均远超大湾区其他地区。
图3-7 人才医疗环境排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人才生活配套环境上,广州名列第一。在商业、交通、休闲等方面,广州均有较大优势。
图3-8 人才生活配套环境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在人才法治环境上,深圳首屈一指,广州排名第二。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人才工作法治化走在了大湾区前列。
图3-9 人才法治环境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广州、深圳人才文化环境各有千秋,在大湾区九市中名列前茅。广深两地具有较高的城市知名度与城市美誉度,广州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深圳“创新”、“包容”、“开放”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助力引才。
图3-10 人才文化环境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在人才网络环境上,深圳居大湾区九市之首,广州次之。强大的城市包容力、多样的人才类型、活跃的商协会组织是深圳人才网络环境占优的原因。
图3-11 人才网络环境行榜前五名
数据来源:博尔森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