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新闻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发布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

10月16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发布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出席会议,以“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旨讲话并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伍浩主持会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区、市)、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参评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关负责同志、部分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北京、上海、厦门、深圳、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衢州、银川等10个城市有关负责同志,分享了参与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特别是以评价引领改革创新的经验和感悟,并与有关专家学者一同围绕《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进行了交流研讨。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发布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

       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中国国情,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牵头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2018年,组织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2个城市开展了两批次营商环境试评价。2019年,组织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县级市等41个城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并在东北地区21个城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试评价。2020年继续在80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8个国家级新区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在扎实推进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了《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于近日公开出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发布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是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首部国家报告。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系统梳理了2019年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与亮点和2020年前景展望,客观反映了参评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改进过程、提升历程,全面汇聚了参评城市一大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和典型经验,集中呈现了各重点领域的最佳实践、改革方案和路线图,向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创性、差异化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标杆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并复制推广,全面提升我国的营商便利度。

       会议指出,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稳步推进,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机制日趋成熟、成果逐渐显现,范围有序拓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丰硕成果,是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政策库”,全面展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成果的“白皮书”,学习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经验集”,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勇于探索创新以评促优的“光荣榜”,狠抓政策落实、以评促改的“推进器”,为各地区互学互鉴共同提高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强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的发布,既是对前一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的总结回顾和充分肯定,同时也鞭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我国营商环境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求,对标对表企业和群众的热切期盼,仍需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要在巩固前一阶段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更有力支撑。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绘制了1000余张解释图表,梳理了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240余份政策文件和210余项改革亮点,汇聚了18个重点领域70个典型案例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索形成的原创性、差异化实践成果。正文共分为4个部分。“总论篇”主要介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及评价实践,展示各地区、各部门改革成效,勾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蓝图愿景。“示范引领——标杆城市篇”选取综合表现突出的15个标杆城市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展示工作思路、推进步骤、具体安排、改革亮点。“以评促改——最佳实践篇”系统梳理开办企业等18个重点领域的改革要求、最佳实践、创新做法,并选取部分城市探索实施的差异化、针对性政策措施,供有关城市学习参考借鉴。“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汇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索创新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鼓励引导支持更多地方学习借鉴、复制推广并创新推出更有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全文目录及精彩文摘

 

目录 宁波市 市场监管 湖北省—区域性统一评价
成都市 政务服务 湖南省—“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总论篇 沈阳市 包容普惠创新 广东省—“智能无人秒批”改革、
“用地清单制”改革
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概述 西安市 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跨境贸易
降本增效、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
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以评促改——最佳实践篇 北京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海南省—“海南e 登记”平台
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实践 开办企业 天津市—“一制三化”改革 重庆市—开展区县城市信用监测
2019 年优化营商环境成效与亮点 劳动力市场监管 河北省—全面推行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四川省—“五专”企业服务机制
2020 年优化营商环境前景与展望 办理建筑许可 山西省—企业投资项目
承诺制改革
贵州省—“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服务
示范引领——标杆城市篇 政府采购 内蒙古自治区—优化用电
报装营商环境
云南省—“一部手机”系列平台建设
北京市 招标投标 辽宁省—营商环境体制
机制建设
西藏自治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深圳市 获得电力 吉林省—工程建设项目
审批全过程“一码通”服务
陕西省—“三服四化”改革
广州市 获得用水用气 黑龙江省—推动“办事不求人” 甘肃省—税费优惠政策“不来即享”改革
上海市 登记财产 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保障共同体
青海省—“审批破冰”工程
杭州市 获得信贷 江苏省—税务“掌上
智能注销套餐”
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张网、集成办”改革
厦门市 保护中小投资者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衢州市 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安徽省—“四送一服”
双千工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
南京市 跨境贸易 福建省—“单一窗口”4.0 版、
“自己‘批’网上办”审批服务模式
后记
武汉市 纳税 江西省—掌上政务服务  
天津市 执行合同 山东省—“一业一证”改革、
全面减权放权授权
 
银川市 办理破产 河南省—“三十五证合一”改革、
“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双流程”审批模式
 

 

精彩文摘:示范引领——标杆城市篇之北京市

一、北京市

(一)2018—2019年主要工作

       北京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转观念”“转作风”“转方式”,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从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转变。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全方位构建联动工作机制

       建立市级改革协调推进机制、工作专班和京津联合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跨地区、跨部门齐抓共促的改革格局。建立市级常态化调度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矛盾,推进改革政策落地。2019年召开市级专题调度会60余次、部门间协调会200余次,联动工作机制成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和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

2.政策先行、层层深入,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推出一批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突破性改革措施。2017年出台《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2018年出台《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提出打造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和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和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目标。2018年、2019年连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0、2.0版系列改革政策149个、改革措施191项,不断破解关键难点问题。2019年11月推出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政策,包括12方面204项任务,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

3.一抓到底、密集调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建立“问题清单+高位调度+宣传培训”常态化改革推进模式。梳理汇总国家任务、社会问题、督查整改三类清单,形成问题台帐1125项。面向窗口工作人员、企业、中介机构开展政策宣讲培训,2019年累计宣讲1900余场、培训近30万人次。

(二)创新做法及改革成效

1.开办企业

       企业开办进入“1”时代。(1)搭建“e窗通”平台,实现全程网上办。(2)简化审批流程,合并营业执照申请、公章刻制和发放、税务登记和发票领取、“五险一金”登记、银行预约开户等环节。(3)推广应用电子营业执照,提供企业档案“容e查”服务。办理环节由7个精简为1个,办理时间由24天压缩至1天。

2.办理建筑许可

       针对手续多、时间长问题,全面再造流程。(1)整合提供事前服务。构建“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统筹14个审批部门和各类规划形成“一张蓝图”,为企业明确建设条件提供“全程线上、一站式、集成式”预沟通预协调服务。(2)精简审批事项。构建“多图联审”“多测合一”“多验合一”高效审批模式。将审批服务事项由224项精简至107项,将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办理环节由23个减至18个,办理时限由208天压缩至93天。(3)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建立基于风险矩阵的分级管控体系,对项目实行差异化监督管理。对于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审批、监管、验收、登记全封闭、一站式网上办理系统,将办理环节压缩至5个,办理时限压缩至20天。

3.市政设施接入

       2018年率先在电力领域实施改革,2019年扩展到水、气、热、通信等全部市政领域。(1)在全国率先推出低压电力接入“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开发“掌上电力”APP实现线上申请报装,由电力公司办理市政审批手续并承担设备设施投资。(2)应用电子签名、电子合同,实现客户在用电申请的同时在线签订供用电合同,取消内部工程图纸审核及中间检查。低压电力接入实现办理环节由6个缩减为2个,平均用时由141天缩减到15天,接入成本由19.2万元降为0元。(3)推出高压临时用电“省力、省时、省钱”三省服务,高压临时接电环节由6个压缩到3个,时长由60个工作日左右压减至20个工作日以内。(4)将电力改革措施延伸到水、气、热、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实行市政接入“234”模式,即2个环节、3份材料、4天办结。

4.登记财产

       针对不动产登记连夜排队、现场取号、多次跑路现象,多措并举实施改革。(1)推行“一网通办”,建立“北京市不动产登记领域网上服务平台”,“一张表单、一次申请”可完成网签、缴税和登记申请。(2)推行“一窗通办”,委托不动产登记机构代征不动产交易相关税种,登记人员统一代征相关税费,登记申请人到综合窗口一次完成登记、缴税、领证等事项,不动产登记办理环节由4个精简为1个、办理时间由9天减至1天,企业间不动产登记最快45分钟办完。

5.获得信贷

       从保护借贷双方权利角度,通过制度创新为融资提供便利。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的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抵押登记职能委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履行,实现企业抵押在一个系统登记、一个框架监管,提供基于互联网的“7×24小时”不间断服务,提高动产担保登记效率。

6.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运用探索。(1)建立快速协同保护机制,设立中国(北京)、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国北京朝阳(设计服务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展专利快速预审、快速维权、保护协作。(2)引导企业优化专利申请结构,支持企业海外专利布局,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分析、预警和法律服务。(3)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保险工作。

7.跨境贸易

       京津两地密切合作、协同推出系列改革举措。(1)压缩通关成本。连续两年推出“一站式阳光价格”清单,每年为企业节省3.7亿元。将出口退税申报、企业注册备案等6类业务整合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截至2019年底,累计退税92.8亿元。(2)压缩通关时间。建立进口“提前申报”“先放行后改单”“先放行后缴税”“先验放后检测”“岸边直提”等模式。

8.纳税

       围绕减少纳税时间、纳税次数、增加纳税政策透明度等方面持续推进改革。(1)建立电子税务局,推出“财税一体化”辅助申报系统,企业可将本单位财务报表转化为符合税务机关格式要求的税务申报数据,实现即时申报、一键申报。(2)实行“网上办、就近办”,发布纳税事项“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网上办”清单,实现5类162项办税业务“最多跑一次”、152个纳税事项“全程网上办”,7类300余项涉税业务“全市通办”,将纳税时间由207小时压缩到138小时以内。(3)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减税降费规模超1800亿元。

9.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

       搭平台、建机构,多管齐下破解时间长、成本高、执行难问题。(1)提高电子化办案能力,实行5类商事纠纷网上立案、智能繁简分流、在线调解纠纷、在线委托鉴定、诉讼文书电子送达、处置财产网上拍卖,实现执行合同平均时间由510天压缩至240天。(2)设立北京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11类涉互联网案件,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互联网案件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在线办理。2019年在线申请立案率达100%,在线开庭率99.7%。(3)在全国首批成立专门破产法庭,集中优势资源实行专业化审判,提高办理破产重整效率,平均审理天数由620天压缩至300天。优先采用破产网络拍卖,破产成本由22%降低到17%。

10.市场监管

       围绕提高监管效能,减少对市场主体干扰,创新监管方式。(1)搭建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全市164万户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大数据技术跟踪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特征,在不增加检查数量的前提下,问题发现率提高12个百分点。(2)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数,探索开展分级分类监管,筛选出高风险指数主体500余家,检查问题发现率达45%。(3)推行包容审慎监管,1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包容库,降低抽查比例。

11.政务服务

       为企业群众提供态度暖心、渠道集成、方式便利、技术智能的优质政务服务。(1)推行“只进一门”,市级54个部门996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服务大厅办理,市级进驻率达到90%。(2)推行“一网通办”,实行“指尖行动”,打造触手可及的移动端政务服务,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3)推行“一窗通办”,建立综合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综合受理模式,85%以上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可在综合窗口办理。(4)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推行“网上办、就近办、自助办、掌上办”,638个市区两级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

12.包容普惠创新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流动、扩大市场开放等方面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1)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动能。设立存续期最长的北京科技创新基金,加强企业原始创新支持力度。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连续三年攀升,从2017年98家增长至2019年2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实现翻番。拥有独角兽企业近全国半数。全市研发投入强度6%左右。(2)畅通渠道引进人才落户,两年来共有12000余人通过积分落户成为“新北京人”。(3)推进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市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三)2020年工作展望

       把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持锐意改革、务求实效,以增加企业群众更多获得感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1.重点推进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改革

       在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以外的行业、领域,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告知承诺制,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经营自主权。在工程建设等领域探索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审批模式,试点推行无风险事项“非禁免批”、低风险事项“简化审批”、一般风险事项“告知承诺”、高风险事项严格审批。

2.加快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改革

       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标准,出台信用信息评价实施细则,完善全市统一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以信用信息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市场主体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监管精准性和监管效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的干扰。开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引导企业诚信自律,鼓励企业重塑信用。在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以外的行业、领域,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搭建全市统一的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工作平台,提高监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

3.深入推进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改革

       全面推进办事指南、服务流程、平台建设、监督评价四方面标准化建设,对政务服务事项咨询、预约、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结果送达等全流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明确事项办理条件、流程、所需材料、容缺受理、环节、时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投诉渠道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4.大力推进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制度改革

       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增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能力。全力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全程信息共享、全程交互服务,实现可在线咨询、在线受理、在线查询、在线支付、在线评价等全流程网上办事服务,为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5.持续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政策保障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实施和异议解决机制,建立常态化市场主体意见征集机制,搭建政企沟通网上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人民团体作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及时听取市场主体反映和诉求,了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和解决方案。

(四)优化营商环境大事记

2018年

       3月2日,北京市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班

       3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意见》。

       3月,北京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9+N”政策1.0版。

       6月23日,北京市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展开拉练式检查。

       7月18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

       8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任务清单》。

2019年

       2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方案》。

       2月,北京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9+N”政策2.0版。

       5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实施方案》。

       10月22日,在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布当日,北京市政府批准研究起草《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11月5日,北京市成立《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专班,启动立法调研工作。

       11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即“优化营商环境3.0版”,明确204项任务。

       12月15日,北京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培训会。

       12月31日,立法工作专班(市人大、市政府)审议《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征求意见稿)》。

售后热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