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广东建工打造“城市建设
综合服务运营商”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且下行压力加大,建筑工程企业也随之经历着较为严峻的形势,普遍面临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工程款回收困难、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等问题。
2014年后,受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政府楼堂馆所停建等因素的影响,建工企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上有建设单位,下有承包公司,处于中间层面的建工企业则承受来自上下游的压制,处境困顿;在多种困难的交错中,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纷纷倒下,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转型升级成为了建筑工程企业的必然选择。
广东建工集团正是这批进行转型升级的建筑工程企业中的代表,对于当时的广东建工来讲,可谓正经历一幕现实的“双城记”:一方面这是失望之冬,传统建筑工程市场进入存量期甚至萎缩期,传统建造方式管理粗放、模式单一,难以适应时下的经济环境。
另一方面这又是希望之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稳步推进,各类基建投资规划密集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在我国方兴未艾,以及政府对总承包管理、建筑工业化等的大力扶持,为广东建工的转型升级创造了绝佳机遇,建筑工程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挑战与机遇并存,广东建工决定聚焦“大建筑业”,打造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进行转型升级。
二
广东建工打造“城市建设
综合服务运营商”的措施
广东建工通过打造三大平台,革新了集团商业模式、科学技术和盈利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着力自主创新,实现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同时紧抓与广东水电重组的契机,聚焦大建筑业,打造总承包特级资质体系,奠定了全国领先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跨越,将自身打造为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1. 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补齐产业链短板
一是,广东建工为建立健全从产品定位、策划咨询、规划设计、科研施工到物业管理的完整产业链,于2012年成立广东建晟投资有限公司,为市场提供绿色、宜居、智慧的建筑产品,健全产业链条。
二是,为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广东建工着力推动内外资源整合进行模式升级,通过盘活存量、实现增量发展,推动存量土地进行“三旧”改造,形成存量、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的格局,从而带动全产业的发展。例如通过公开竞投取得珠水豪庭项目地块开发权,摒弃以往作为乙方负责“单一施工”的做法,应用了作为甲方主导“投资开发、销售运营”模式,迈出了模式升级的第一步。
三是,建工集团经广东省政府授权组建了全省棚户区改造的融资平台,探索出“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新途径,被国务院作为示范加以推广;在此基础上广东建工贯彻上级部署搭建专业化住房租赁平台,通过发展“运营商”业务,补齐产业链短板。
2. 打造产业基金平台,带动建工业务发展
广东建工通过对接金融资本,参与筹建产业基金组建,带动“大建筑”业务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一方面,通过产业基金平台的组建,提升了资本运作效率,实现了广东建工的“大建筑”相关业务拓展,例如2015年以来,建工集团与相关金融机构、国企发展基金等发起设立组建了广东省环保基金,通过环保基金,建工集团积极参与了2016—2018年粤东西北地区城乡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大建筑”相关业务;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基金平台的组建,例如广东建工成立的管廊基金,广东建工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形成多渠道、立体化的融资能力及多层次的利润结构,带动广东建工的业务发展,扩大了规模,带动了建工集团在隧道建设施工、工程设计、机械设备、建材行业等业务上的发展。
3.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绿色建筑产业
广东建工以广东建科院和华隧建设为主体,发展现代高新科技技术,打造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平台,抢占企业竞争制高点。
一是,广东建工将旗下广东建科院作为科技创新核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例如在2015年8月,设立广东省绿色建设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承担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设体系研究、城乡绿色综合开发、“互联网+绿色建设”、智慧城乡建设等十大研究工作,成为广东城乡建设系统绿色发展的“高级智库”;同年12月揭牌成立国家绿色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是广东唯一一家以“绿色建筑”作为检验对象的国家级产品质检机构,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广东建工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为聚焦“大建筑业”夯实了基础。
二是,广东建工通过华隧建设研发高端设备,丰富“大建筑业”相关业务体系:依托已有盾构设备自主研发优势和生产能力,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向T型轨枕、隧道管片等建材制造领域及隧道管养运营等业务延伸,通过广东建工的不懈努力,“大建筑业”业务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
三是,广东建工积极推动绿色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在新型塑料模板体系的应用、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已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逐步突破地下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乡建设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首先,广东建工抓住政策机遇,利用平台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项目,
如城市更新改造、地下管廊、地铁轻轨、以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从投资融资、策划咨询、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建造、运营管理等“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通过高效的资源整合,迈出了实现建筑产业的现代化的第一步。
其次,广东建工将建筑产品生产联结成完整的产业链,开始实现从常规施工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转变,
一方面、广东建工积极贯彻广东省政府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盾构机技术的优势,与中铁装备集团合作建设综合装备产业基地,实现由“单一施工”向“施工+研发+装备制造”的多联动转型,丰富产业链条;
另一方面广东建工以棚户区改造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建工集团在科研、设计、装备制造、绿色材料等方面,实现与建筑工业化的全面对接,完成从常规施工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产业链条的升级。
最后,广东建工紧跟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构建城市建设大数据平台,形成建工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广东建工紧抓历史机遇,加快建筑业+互联网的建设,推动了筑业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的三化融合,实现“五个互联互通”,集团上下各单位的互联互通、集团与建设项目的互联互通、上下产业链条的互联互通、集团与城市建设数据的互联互通、数据与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了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已初具雏形。
在广东省委的部署下,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广东省水电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年1月8日,整合重组为新建工集团,通过重组广东建工集团打造了总承包特级资质体系,整合了内部资产及资源,重构了商业模式,为聚焦“大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夯实了基础。
1. 打造总承包特级资质体系,奠定全国领先地位
通过重组,广东建工成为国内少数拥有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和水利水电三项特级施工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也成为少数拥有规划甲级、勘察甲级、建筑甲级、市政甲级和水利行业甲级资质的设计机构,各业务板块竞争力、协同能力明显提升,改变了重组之前广东建工施工资质较为分散、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困境。
现广东建工正抓紧申报“公路工程特级”、“铁路工程特级”资质,从而进一步健全公司的特级资质体系,计划在2020年获得四至五项不同专业的特级资质,进一步优化专业业务服务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2. 整合内部资产及资源,打造3+1主业,构建板块专业化经营
重组后的广东建工保留了原建工、原水电主业的相关内容,并对内部资产和资源进行整合。
一方面广东建工将“聚焦一个核心,打造3+1主业”作为经营方向。其中一个核心为“大建筑业”;“3+1主业”则指的是:建筑业、建筑关联产业、水利水电建设与投资经营、医疗健康与养老产业(培育主业)。“3+1主业”,围绕“大建筑业”高度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支持、协同发展,构建起集科研、设计、投资、建设及运营等不可分割的业务体系。
另一方面,广东建工按照聚焦主业的要求,做实“大建筑业”,构建板块专业化经营。将下属二级公司根据行业划分为“建筑工程”、“建筑科研”、“建筑装备材料制造”和“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四大板块,聚焦“大建筑业”,进行板块专业化经营。
3. 剥离非主业资产,紧抓大湾区建设机遇,做大做强建筑主业
一方面,广东建工聚焦”大建筑业”,逐步剥离非主业资产,对部分长期亏损或经营效益低下的资产以及与生产无关联的非经营性资产,予以退出,从而突出主业,提升经营效益;
另一方面,广东建工紧抓大湾区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改造和扩容提质、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专项建设等项目,如粤东汕头、潮州、梅州等7个地市约140座危桥的加固或改建项目、江门市禹工高通装备产业园建设项目等,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更好的服务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建筑主业做大做强。
在与广东水电成功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广东建工发挥了全产业链的联合协同效应,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做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力打造集“建筑设计、技术研发、投资开发、施工建造、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
一方面,广东建工扭转了自身处于工程施工价值链低端的劣势,强化以省建科院等为主体的科研服务板块,提高了的盈利能力,改变传统分包经营模式,强化集约管理,实现了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构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通过价值链的优化与提升,广东建工整合了各公司的实施能力和融资能力,将建工集团在房屋建筑领域的工程总承包优势向轨道交通、机场港口、水利水电、交通工程、土地开发等板块推进。经过不懈的努力,广东建工已成功转型成为横向上跨越房建工程、水利水电、轨道交通、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行业、纵向上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和全价值链的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