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是我国的基本行政单位,也是我国城镇化主体。区县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区县发展相对滞后,区县国有经济成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区县国资国企改革进展相对缓慢。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区县国有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坚力量,必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从地方角度看,形成省市县(区)统一协调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体系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本系列第一篇《如何认识区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介绍了区县国资国企基本概念与情况,第二篇介绍了市辖区和县级市两种类型区县国有经济发展现状,第三篇介绍了县和开发区两种类型的国有经济发展现状。接下来,本文从国资规模、盈利能力、产业布局、负债情况这四个方面对这四种类型区县国有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刻了解各类区县国有经济发展特征。
01
国资规模对比分析
开发区国资规模总体最大,市辖区(主要为地级市)国资规模最小,县级市和县国资规模处于两者之间。在不考虑直辖市区(行政级别为地级市)的情况下,各类型区县国有资产规模总体由大到小排序:开发区>县级市>县>市辖区。
具体规模水平方面,开发区国有资产规模一般在500亿~2000亿之间,县级市一般在200亿-600亿之间,县一般在100~300亿之间,市辖区一般在在100亿以下。此外,将直辖市区国有经济纳入讨论,其国有经济规模则最大,普遍水平在2000亿以上。
县国有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位最为重要,开发区与县级市次之,地级市市辖区最低。从国有资产规模与GDP比值的水平来看,在不考虑直辖市区的情况下,各类型区县国有经济在区域中的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县>开发区>县级市>市辖区。
具体数值方面,县的总体水平在0.6~1之间,开发区普遍介于0.3-0.5之间,县级市一般在0.2~0.5之间,地级市市辖区在0.1~0.4之间,普遍集中在0.3以下。此外,直辖市区这一比值在0.5左右,与开发区国资水平相当。
02
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开发区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最强,县级市和地级市市辖区次之,县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最弱。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不考虑直辖市区的情况下,四种类型区县国资盈利能力总体呈现如下排序:开发区>县级市>市辖区>县。
具体水平上,开发区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在1%以上,部分较高的地区如苏州工业园区能够达到4.4%;县级市净资产收益率普遍1%左右,地级市市辖区净资产收益率在0.8%以下,而县国有企业亏损情况较为普遍。此外,直辖市区国有经济盈利能力整体较高,但分化比较明显,如上海黄浦区和北京海淀区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都在6.5%左右,而闵行区和嘉定区只有1%左右。
03
产业布局对比分析
区县国有经济需要承担或部分承担区域管理和运营的任务,城市建设和运营、公共服务、能源供应、市政公益等是各类区县国有资本的重点布局领域。此外,各区县类型国有资本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行政单位的功能定位,适当布局竞争性产业领域。
市辖区
主要是协助区政府分担城市管理和服务的职责,国资偏向于金融投资、基础建设、居民服务、房地产、高新技术等领域布局,主要侧重于第三产业。
县城
主要是以农村为重点,兼顾城市发展为职责,国资偏向于公共服务、农业、基础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布局,主要侧重第一和第三产业。
开发区
以提高区域经济总量为职责,国资偏向于基建投资、工程建设、金融投资、房地产等领域布局,侧重于第三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要职责,国资偏向于高新技术、基建投资、工程建设、金融投资等领域布局,侧重于第三产业。
04
负债情况对比分析
下表是根据前述分析形成的区县国资资产负债对比表,其中县城国资的资产负债率最高,普遍处在75%以上,其他区县国资的资产负债率均在65%以下,处于正常水平。
县域国资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随着国家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的管理,县属国企面临资金断裂风险。财政部要求压缩地方政府债务,降低杠杆率,并规范地方国企融资行为,对县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进行清理,在大趋势下,由于县城融资渠道减少,使得县政府必须用企业现金流覆盖政府现金流贷款、项目贷款,县属国企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05
结语
在前文分别介绍四种类型区县国有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国资规模、盈利能力、产业布局和资产负债情况四方面分析四种类型区县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以更深刻阐述各类型区县国有经济的发展特征。
在介绍完区县国有经济发展现状后,接下来本系列文章将结合各类型区县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介绍区县国有经济未来发展态势,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