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后村镇银行时代,村镇银行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寻确定性?

 

 

引言

       村镇银行自2007年首次设立以来,多次被“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历经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村镇银行已发展成为银行体系内法人数量最多、单体规模最小、服务客户最基层、支农支小特色最突出的“微小银行”。

      本文将以宏观环境变化为因、监管历程演进为线,行业竞合态势为果,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寻村镇银行的价值之锚,并回答“后村镇银行时代,如何在农村金融市场存量博弈中找到战略增长的价值飞轮。

 
01、外部环境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不仅具有“支农支小”的政策属性,还具有 “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银行经营属性。

 

若想探明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预判其未来,必须理清宏观环境变化使村镇银行“有哪些变化”、监管演进历程要求村镇银行“坚守什么”、行业竞合态势要村镇银行挖掘“有什么可能性”。

 

纵观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发现:

 

①宏观环境变化是经济增长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掀起行业变革“巨浪”等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使数量扩张的增长逻辑不再适用;

 

②监管政策演进是线银行监管从严,村镇银行回归“贷农贷小”初心,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③行业竞争态势是农村金融市场“蛋糕”难以做大、但“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村镇银行应该如何理解农村金融生态以守住自己的“蛋糕”。

 

 

图表1 外部环境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

 

 

1
 
宏观环境变化是因:为什么数量扩张不再适用?
 

一、经济增长放缓与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既是经济的发动机,同时也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由过去高增速切换为常态化的中低增速,从根本上限制了银行业的规模性扩张


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贷款利率、贴现利率成为改革重点。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加剧,净息差呈现下滑趋势,银行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受限制

 

从个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从原有依赖规模弥补盈利缺口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精耕细作的模式转型,强调精细化资本和资源配置;

 

从整体来看,主动拥抱变化、率先完成变革的优秀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外延式发展成为常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图表2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二、金融脱媒

 

近年,“金融脱媒”趋势愈加明显。
 
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对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产生了冲击,余额宝等各类金融创新产品的繁荣导致了银行的“存款搬家”。
 
从短期来看,银行负债端呈现资金总量下降、负债期限短期化、成本上升等特点;资产端面临优质客户分流、风控难度增加等问题。
 
从长期来看,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逐步改变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的金融体系。
 

 

 

三、金融科技

 

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正在飞速发展。

 

从短期来看,银行业直面具有科技创新基因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种冲击从负债端逐步扩展至资产端。倒逼着银行业从“如何提高单笔资金投放效率”转变为“如何嵌入客户需求网络”。

 

从长期来看,随着科技创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支付、消费、投资习惯,这一定程度上倒逼银行进行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同时,也为其创新落地提供了土壤。

 

 
 

 

 

2
 
监管政策演进是线:为什么规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一、银行业“强监管”时代到来

 

我国对于银行业的监管经历了萌芽阶段、单一监管阶段、整顿型监管阶段、法制化监管阶段、专业型监管阶段、大资管时代监管阶段、强监管阶段,体系构建日益完善、手段日趋多元、覆盖面逐步扩大。

 

2017年以来,银行进入“强监管”时代。

 

为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监会组织开展“三三四十”专项治理行动,过去几年银行业突飞猛进的同业、投资和理财业务成为治理重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首位后,防范化解风险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同时 29项开放政策陆续落地,39 项大资管相关政策信息陆续释放。

 

 

 

二、农村金融改革下的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以机构改革为主,主要践行了“增加机构数量-增加资金投放-提升服务总量”的改革逻辑。

 

村镇银行因深化农村金融服务而起,自2007年成立第一家以来,经历了零星试点的萌芽期到遍地开花的扩张期,政策性定位与经营性需求的矛盾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略显曲折。

 

经历了规模扩张与规范经营的“摇摆不定”,村镇银行的监管重点最终回归本源,反映了其鼓励多主体参与、拓宽农村金融服务广度、挖掘农村金融服务深度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精度的核心价值取向。

 

3
 
行业发展态势是果:为什么改善服务是生存之道?
 

一、需求侧——为谁服务

 

看消费性金融需求的转变:

2014年至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89元上升至16021元,年增速维持在8%以上。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8383元上升至13328元,年增速基本维持在9%以上(2017年除外)。从消费结构来看,相较于2014年的34%2019年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占比为30%,呈现下降趋势,而交通通信、文化娱乐、医疗的消费占比改善。农村居民消费不再局限于食宿、婚嫁、盖房等刚需,而是逐步转向购置中高端消费品、享乐型耐用品与服务。因此,农村居民的借贷场景、资金需求与服务要求都发生了转变。

 

看经营性金融需求的转变: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为主,生产成本高、收益较低。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以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兴起,这些主体积极流转土地、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增加资本投入,形成了“去小农化”趋势。这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使得农业新型主体的融资需求量较大;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经营类型丰富,融资类型各异;生产效益相对较好,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较强,但更加注重服务体验。

 

然而,当前农村金融供给未能完全匹配转变的农村金融需求。

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来源相对集中、农业经营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给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风控的难度,导致了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又进一步使得金融机构对农业,特别是对小微主体,的放贷意愿低。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政策导向下的补贴型产品。

 

多重因素使得金融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动力去改善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质量。

 

 
售后热线
返回顶部